儒家思想折射出的厚德精神(下)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7-03 作者:吴志友 打印 点击:96

三、厚德的途径与方法

 

 1、立志于学 终身求道。人要做到厚德,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学习。要树立立志于学、终身求道的理想和信念。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道“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的劝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立志求学仍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探寻方法 掌握要领。儒家经典《大学》中为我们揭示了修道明德的三个境界和八个要领:

 

 第一个境界:“明明德”,意思是,修明自己内在的清明德行。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是修明、明白的意思。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在形容后面的“德”,有清明、灵明的意思。按照朱熹的意思,人生下来,上天就赋予一种灵明的德性,这种灵明的德性就是“明德”。但是由于后天社会的功名利禄的诱惑,就会使人失去灵明的德性,而变得追名逐利、腐败无德。因此,《大学》里要人达到的第一个境界就是要修明这种清明的德性,抵制物质诱惑。这是也是修身的第一功夫。当然,朱熹的解释中,有唯心主义的成份,比如“天赋人德”。但是如果我们把儒家讲的“天”理解为“宇宙自然界”,把儒家讲的“天道”理解为“宇宙自然的道路或规律”,那么儒家强调人的道德要与宇宙自然规律相符合的“天人合一”意思,是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

 

 第二个境界是:“亲民”。“亲”亦当“新”,就是去除旧的意思,也含有学习修为要有新收获,不断进步的意思;“民”,可以解释为民众,同时作为人,还应推己及人,不仅自己进步,还要让更多的人进步。所以“亲民”,就是使民众日新又新,革除旧习,进步不已的意思,做到既独善其身,又兼下。

 

第三个境界是:“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的意思,也是道德修养达到最完美的境地。

 

  构成大学之道的“三个境界”既是三个独立的目标,又有紧密内在联系,并且三者关系又层层递进。其内在联系在于:三者讲的都是道德目标,都是修养做人的准则,都是讲人的精神追求。层层递进在于:修明人性中最清明的德性,可以达到自我完善;进而就要“亲民”,不仅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就是把最清明的德性推及到广大民众中,使民众不断进步,这就是“亲民”;最后,全天下人都达到“至善”,就是天下人的道德修养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才算做圆满,才能叫做“止于至善”。为达到这三个境界,《大学》还提出了学习和修养提高道德水准的八个要领:

 

一是格物。格,有推至、探究的意思;物,是宇宙万物。格物就可以理解为:探究宇宙万物根源的道理。也就是,学习研究一切自然界和社会中物质状态的知识及其原理。

 

二是致知。致,有推动到极致的意思;知,是知识、认识,是指人心灵的觉悟和融会贯通。简单解释为:将自己的知识和认知达到极致。致知与格物是紧紧相扣的。“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也就是:学习了自然界一切知识和原理,在心灵中融会贯通,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并达到极致;而这种达到极致的认识,来源于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三是诚意。诚,有真实、不虚假的意思,也有诚实、不自欺欺人的意思;意,是意念、观念,也包含志向、意志在里面。简单地说,诚意就是使意念真实,不自欺欺人,不受外界名利诱惑,合乎儒家讲的德性的要求。

 

四是正心。正,有端正、周正的意思,也有正直、中正不偏的意思;心,古人认为“心之官则思”,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正心可以解释为:心智端正,不受自身情绪干扰与蒙蔽。诚意与正心都是讲修养自己,克服内在的偏执情绪达到心正。

 

五是修身。修,是修明、修正、修养的意思;身,是指自身,指自己内心世界,当然也有身体力行之意。修身就是修明自身,达到明德的要求

 

六是齐家。齐,是整齐、有序的意思,也是有和谐、不斗争之意,当然“齐”还有动词的属性,使之达到整齐、有序、和谐、不争;家,是指家庭、家族。齐家就是使家庭长幼有序、和谐相处。这是修明自身后,在家庭、家族里的实践标准。

 

七是治国。治,作为动词,有治理、管理、整治的意思,作为形容词,也有稳定、安宁的意思;国,是指春秋战国时各据一方的诸侯国。治国就是治理好诸侯小国,达到稳定的意思。这是修明自身在一个地区内的实践和需要达到的标准。

 

八是平天下。平,有动词和形容词的双重属性。平,作为动词,有平治、掌控的意思;作为形容词,有和平、太平的意思。天下,是指周朝的全部统治范围。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后,采取划地分封制,诸侯林立,相互纷争。史家称西周为春秋,东周为战国。周朝最高统治者称“周天子”,他统治的范围便称“天下”。“平天下”就是平治天下,达到天下太平的意思。

 

上面讲的“八个要领”与“三个境界”一样,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关系。孔子在《大学》中做了极为明确的表述:“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想要用高尚的道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家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身修养;想要提高自身修养的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心志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想要意念诚实的人,首先要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丰富知识的方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接着圣人将八个要领的顺序又正过来论述一遍:“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探究了事物的原理之后,才能得到真知灼见;得到真知灼见之后,才能意念诚实;意念诚实之后,才能心志端正;心志端正之后,才能提高自身修养;自身修养提高之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之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之后,天下才能天下平。

 

 

3、儒家经典——《大学》的精彩语录摘译

 

1)、“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章句·三》   即:做君主的,要实行仁政;做臣子的,要做到尊敬君王;做儿子的,要做到孝顺父母;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子女;与国人交往,要做到诚实守信。

 

  (2)、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章句·六》 即:有知识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在自己独处时言语和行为谨慎而不随意。(说明:这句话也包括有修养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独立思考中,也必须慎重地分辨善于恶。)

 

  (3)、好而知其恶(e),恶(wu)而知其美。《大学章句·八》即:喜欢一个人,也要知道他的缺点和不足;厌恶一个人,也 要了解他的优点与长处(说明:这里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

 

    (4)、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章句·十》  即:仁德的人以散施财富而使自己有美名,没有仁德的人不惜损毁自己名誉去聚敛财富。

 

 (5)、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章句·十》 即:治理国家不应以一己之私为最高利益,而应该以道义为最高利益。

 

 

  4、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20063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5、完整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届六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四、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

 

1、有利于公共道德的建设 。公共道德作为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里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原则,对社会风气的好坏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有重私德而忽视公德的倾向,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家国同构”,强调群己合一,因而其私德规范也内在地包容了基本的公德要求在其之中。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也都体现了社会公德的规范内容。这些规范只要去其封建糟粕,经过改造,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公德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启迪作用。

 

2、有利于职业道德的建设。职业是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职业除了技能与专业的要求外也还有道德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职业道德。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中关于职业道德的遗产也是非常丰富的。早在春秋时代的《尚书》中,就记载了官吏的道德规范:“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而在《孙子兵法》中对军人的职业道德规范则有如下规定:“将者,智、信、仁、勇、严。”对医德,唐代孙思邈在其《太医精诚》中记载:“不得问其贵贱富贫、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以上表明了我国古代职业道德思想源远流长。

 

3、有利于家庭道德的建设。由于家庭生活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生活,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中向来特别注重家庭道德的建设。最原始的道德关系就产生于夫妇父子的家庭之中,所以在儒家推崇的“五经”之一《易》中就有如下一段经典论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儒家特别重视家庭道德的教化功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人”之道中,“齐家”既被视为“修身”的结果又被认为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形成了以慈、孝、贞、敬、悌等为核心范畴的极为丰富的家庭道德规范。

 

4、有利于正确理解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北京精神的表述语:“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精华内容的折射与再现;科学发展观的表述语:“发展是第一要务,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途径是统筹兼顾”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儒家思想精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天人合一”理念的全面反映和具体体现,是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方针。

 

5、对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思想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更是维系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命脉。吸取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部分,剔除其消极腐朽的内容,在物欲横流的现代,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发扬光大,能为我国国民思想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持。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以“仁”为首,无论是对统治者,还是对人民来说,都有其积极意义,从“仁”,到“仁爱”,再到“博爱”,自成一套伦理道德规范,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杨。

 

   结语:“北京精神”是一个有机整体,“厚德”是其品质内容,人人都要厚其德,都要不断的修身并落实到行动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思想必须坚持的正确态度。厚德方能载物。今天,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以培育弘扬“北京精神”为有力抓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发挥首都国家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首页数字展览学术研究预约购票教育学习藏品展示参观指南国学文化节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京ICP备09003230号

设计制作:孔子文化传播中心